天天报道:卢氏分布在哪些地方_卢氏在哪里
2023-03-01 14:26:56 来源:互联网
三门峡市卢氏,这座2100多年县名未改的老县,河南面积最大的县,却少被人了解。
很多人对卢氏是一脸懵毫无概念,卢氏在哪?是哪个省的?
这也难怪,坐落在河南与陕西交界地带,秦岭自西向东的余脉延展到卢氏大片土地。山林苍翠的卢氏,至今为止还没有一条铁路通过,从三门峡市坐汽车到卢氏都需要三个小时。
(资料图片)
正因为他幽居深山不被人所熟知,卢氏,又显得如此的神秘。
付政七丨文
山林奇特
“河南小西藏”不只有贫瘠
前阵子,豫记的小伙伴们一起去了三门峡,和来自卢氏、灵宝等县区的30余名当地作家一道探访虢国博物馆、地坑院、仰韶酒业、仰韶文化博物馆,用实地的行走,深入地感受这个城市的内涵。
两天行程的最后一站,是去渑池看红叶。
一路上山路回转,高低起伏,豫记的小姐姐们不禁感慨,“你看这路一边是山,一边是沟,很考验车技啊。”
这时坐在前边的一个老师,扭过头来说,“啊,这跟我们卢氏比差远了,我们卢氏全都是这样的路,我们卢氏可是河南小西藏。”
是的,论山多,论道路险峻,河南没有几个地方能跟卢氏比。
秦岭自西向东延伸,形成了陕西八百里秦川,到河南后分成三支,北支崤山,中支熊耳山,南支伏牛山,它们将卢氏包裹在了其中。
狭长盆地、一弯洛河、四面环山,构成了卢氏县城的地理轮廓。
整个卢氏多数是山区,山高谷深沟谷密布,地形复杂,境内甚至有4000多座山峰。
山里雨水多,气候湿润,乔、灌木都郁郁葱葱的,绿草如茵。
二十亿年前的地壳变动,使卢氏从一片汪洋上升为陆地,后又经多次隆起、坳陷,形成了现在面积300平方公里的狭长河谷盆地。
县境内第一大河流洛河,自西南向东北流经盆地中心,常年冲积出宽阔的河床和河漫滩,两岸土壤肥沃,盛产蔬菜、小麦、玉米、棉花等农作物。
夕阳下的洛河
古老卢氏县的人们,靠着洛河水的滋养,在盆地中孕育繁衍。
深藏在大山里,交通不便。
卢氏县的公路和高速公路在最近十几年才开始修建,目前仍然没有铁路从这里经过,也导致了卢氏经济水平的落后。
经济总量,在全省所有县市区中排名仅151,综合竞争力在全省108个县市中仅排名第94。
但大自然还馈赠了卢氏更多。
当其他城市的人们,每年冬天都要忍受灰蒙蒙的雾霾,悬于天空久久不散。
每一个来这里的人,都可以纵情深呼吸。
这座“河南后花园”,是周边人们周末休闲和度假的好地方。
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0%,河南森林覆盖率最高,平均空气负氧离子含量高达3000对,基本上全年的空气质量都是优良。
去年卢氏就被评为了“中国天然氧吧”。
带上家人和孩子,来到丛林茂密的大山,一口深呼吸,清冽的凉薄空气,顺着鼻腔直抵肺腑,将肺里的污秽之气置换出去,带给人神情旷达的陶醉。
层峦叠嶂的山峰带给了卢氏风景秀丽的景区,如豫西大峡谷风景区、玉皇山国家森林公园等。
和栾川相接,卢氏的旅游资源、风光不亚于栾川,也不输河南任何一个地方,只是“养在深阁人未识”,知名度比栾川相去甚远。
不足四十万人的县,为何作家云集
参与此次探访活动的30余名当地作者群体中,卢氏作家占了三分之一,足见他们对家乡土地的热忱。
两天的接触,卢氏作家们的质朴宽厚,爽朗大度的气质,对写作的诚恳和热情,使我印象深刻。
这次卢氏作家众多,其实并非偶然。
卢氏这个总共不足四十万人口的县,却拥有着非常庞大的写作队伍,有着上百年浓厚的写作传统。
很多人初中毕业或者高中毕业后,都会拿起笔去写作。
在人口如此之少的县城里,卢氏目前成型的写作者达一二百人。
多个诗社、诗词协会、作家协会,活跃在县城中。
卢氏春萌诗社
一些诗社会定期或不定期举行诗歌朗诵活动,有的会社还自己出钱出力,自办刊物。如今全国的各公众号平台,各大杂志,也时常有卢氏作者的刊载文章。
卢氏何以会有这么活跃的文化氛围?
这要从曹氏一家说起。
十九世纪末,卢氏县有位老教师叫曹植甫,他是豫西素孚盛望的教育名人。
20岁的曹植甫考中秀才。他痛恶时政腐败,又怜家乡文化落后,决心不入仕途,立志从事乡里教育事业,培育家乡贫苦子弟,要让山里人开通起来,明白起来,不做与世隔绝的“野人”。
设校授徒,在家乡卢氏和豫西山区任教整整45载,照亮了卢氏山区一代又一代贫苦子弟的心。
感念于此,鲁迅为他写了生前唯一的一篇教泽碑文。毛主席也称赞他是不朽之人。
他的儿子是曹靖华,翻译和写作成就亦不俗。曹靖华之女曹苏玲也是翻译家,其中一本书是《哈利·波特》。
曹靖华故居
这一门三代,皆不同凡响。曹氏一家的盛名,带动了一批追慕者,就有众多的卢氏人受他们的熏陶和教育而开始写作。
还有一个略让人感慨的原因是,在大山深处的卢氏人都普遍比较贫穷,很多没有条件去上学,他们就想把自己的思想与爱好寄托在写作上,山野旷达之间就成为了他们灵感的源泉。
因为如此,卢氏写作传统一代代延续下来,形成了如今作家团体的一片繁荣。
汤河裸浴,一场回归自然的洗礼
教育家曹植甫还曾为卢氏远近闻名的汤河裸浴习俗订立了规矩。
一提到汤河裸浴,可能很多人都有耳闻,继而又觉得稀罕,在河南的大山深处,还有如此奔放的民风?
当其他地方的人,关门闭户在屋旮旯里,用木盆木桶盛水洗澡,遵循着“非礼勿视”“男女授受不亲”的圣人教诲。即便洗澡不便,也绝少有人到河里露天洗澡,生怕惹人笑话非议。
而熊耳山上的汤池,早已盛行了上千年的裸浴习俗。
位于豫西八百里伏牛山腹地的卢氏县汤河温泉,日夜不断从陡崖壁缝间涌出。
汤河裸浴 党海涛供图
青山脚下,大河岸边,男女一替一天裸浴,向着蓝天白云,尽情沐浴自已的胴体,形成罕有的裸浴奇观。
汤河的裸浴民俗古已有之,汤河的老人们说,他们祖祖辈辈男女老幼不管春夏秋冬,不管是骄阳似火还是寒冬腊月,去汤池洗澡已成了习惯。
汤河人劳动归来,脱掉汗津津的衣服,赤条条跳入飘散着白色热气略带点硫磺气味的汤池里。
尽情浸泡着裸体,温泉水稀释掉一天的疲劳,浑身松驰舒爽。
很多游客慕名而来,看到的并非荷尔蒙飞涨式的邪魅,熊耳山脚下的温泉洗浴是一种融于山川自然,天人合一的原始意境,是种回归自然的洗礼。
在民国初年,曹植甫先生在汤河教书。当时的汤河洗浴男女是谁先占住当天就谁洗,这样容易引起争执。
曹植甫就用粉笔在汤池前的青石板上,端端正正地写了两行大字:“男界:一、四、七、二、五、八。女界:三、六、九。”另在旁边写有一行小字:“凡在三、六、九日,妇女界来洗澡之日,敬请男同胞自行回避。”
到如今演变为男单女双,大家自觉遵循,秩序井然。
汤河乡因为温泉而远近闻名,隔山遥望的官坡兰草小镇,因为曾经走过轰轰烈烈的红色岁月,而成为卢氏的又一张名片。
你可能不知道的是,红军歌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就是在这里修订填词。
85年前,一支红军部队经豫南罗山县何家冲出发,途径豫西伏牛山、陕南商洛山、甘南平凉地区,比中央红军早两个月到达陕北,这就是程子华、吴焕先、徐海东领导的红二十五军。
红二十五军的军部,就驻扎在豫陕交界的三门峡卢氏县兰草小镇,他们开辟红色根据地,发展壮大,最后策应中央主力红军北上延安。
卢氏兰草镇,这万绿丛中的红色小镇由此爆得大名。
夜幕即将来临,一抹斜阳照进这座古朴的县城,分散的居住格局,使整个县城融入于山林的静谧深邃中。
望着县城后葱翠的熊耳山,我仿佛看到了一片片槲树林。
每年的端午节,当其他地方的人都在包粽子,而卢氏人别出心裁地,用山上的槲叶,包进黍米,并在米中加了小豆、西豌豆、牛眼圈豆等,做成槲包。槲包成了卢氏独有的端午节滋味。
槲包
槲叶那特有的清香,和黍米的软、黏、香结合起来,沁人心脾。
想想就要流口水,明年的端午,要来尝一尝。
关键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