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穹顶之下禁了_柴静穹顶之下被禁原因-即时焦点
2023-01-30 14:32:53 来源:互联网
18年前,一场非典病毒席卷而来,就如2020年爆发的新冠病毒,让每个人恐慌不已。
在人人自危中,最先主动投入到抗击病毒一线的,除了医护人员,还有一个女记者。
【资料图】
她刚刚从主持界转岗而来,在此之前,她是白岩松的搭档,被白岩松认为“会是中国最棒的主持人之一。”
后来她在非典中一战成名,并致力于成为“追求真相的记者”。
她也确实做到了“让无名之辈有了名字,让无声之口有了声音。”成为了那时大众最信任的新闻人之一。
后来她赴美产女,又因为《穹顶之下》和访谈丁仲礼院士,从中国公知女神的神坛跌落,消失在大众视野,至今6年。
她是柴静,是那个敢一人当先,直面非典病人进行采访的姑娘。
2003年的4月,原本是人间四月天的好时节,草长莺飞,孩童嬉戏,然而往日的热闹,却被惊慌和恐惧代替。
因为那个叫“非典型肺炎”的家伙,仿佛一只神秘的妖兽,笼罩着大地,吞噬着生命。
人们在媒体里,听到最多的话,是让大家不要慌张。
可从那“妖兽”出现至今数月,却没有人,弄得清楚它的真面目,只是不断地听到高传染率的死亡,还有对它无从下手的反击。
板蓝根都一包难求了,还不知道何时能够击退它。
楼下卖煎饼的大姐,问柴静:“你不是在电视台工作吗,这事到底怎么着啊?”
作为一个有敏锐直觉的新闻人,柴静当时却只能哑口无言。
不过她刚刚到任的《新闻调查》,正在开关于非典的会。
这是央视的一档栏目,以“探寻事实真相”为目的。
柴静毫不犹豫地毛遂自荐,作为出镜记者,奔赴医院,探寻“妖兽”的真面目。
因为摄像机、录音杆都无法彻底消毒,柴静只得在衣服里别了个麦克,一个人跟着流行病学观察员,走入了危险地带。
北京市疾控中心的人问她:“有意义吗?”
她没有回答,她只是不想,别人再问她“这事到底怎么着啊”时,还是无言以对。
然而在医院里,当看到被感染者的垂死状态时,柴静想过逃跑,可是那种空洞的绝望,却攫住了她的心。
此后,作为第一个“零距离”报道非典的记者,救护车呼啸的非典现场,总会有她的身影。
镜头不时摇晃,但那个穿着白色防护服的瘦弱女子,握住话筒的手,始终坚定。
她在医院,在救护车里,甚至还在非典病人家里,一次次地和非典病人,面对面采访,向大众撕开“非典”的神秘和可怕。
在和死神打交道的惊心动魄中,她想起了父母,面对亲人的忧惧,她恍惚:“我是不是不该去病房?”
妹妹向来懂她,说道:“你可以选择不当记者,但是你当了记者,就没有选择不去的权利。”
非典结束之后,“柴静”的名字家喻户晓。
她秉持着“探寻事实真相”的原则,努力成为一个“追求真相”的记者。
从李阳家暴事件到汶川地震,从工厂污染到华南虎事件,从药家鑫案到矿难现场,柴静面对每个当事人,将新闻背后的真相扯到阳光下。
不管是《东方时空》、《新闻24小时》还是《面对面》等央视栏目,她或犀利或温柔,让打官腔者满头大汗地应付,让孤独者愿意畅谈自己。
后来,周星驰在采访节目里的一句“谢谢你啊”,让柴静“公知女神”的美誉,得到了全网认可。
紧接着,那本蓝色封皮的书——《看见》在2013年以雷霆之势,横扫各地大小书店,短时间内,销量突破100万册,是当时全国最畅销书籍之一。
封面上的柴静,标志性齐耳短发,坐在民众之中,笑意盈盈地和面前的孩子端目凝视。
这一年,她的事业和名气,都达到了崭新巅峰。
当一个人光芒过于璀璨,对社会具有足够的影响力时,她的一言一行,总会被无限放大,被过度解读。
彼时《看见》的狂热读者们,没想到他们捧上神坛的“公知女神”,后来又被他们毫不留情地推下。
《看见》热播之后,传出了柴静离开央视的消息。
她嫁给了摄影师赵嘉,在众人的惋惜声中,逐渐淡出屏幕。
2013年底,传出她赴美产女的消息。
此时网友们开始坐不住了,曾经让无数人信任的国民记者和主持人,居然成为了“赴美产子”大军中的一员,让孩子成为美国公民?!
柴静面对质疑,却选择了沉默。
直到2015年,她带着一部自费百万,拍摄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归来。
她在社交平台直言,拍摄这部影片,就是自己与雾霾的“私人恩怨”。
因为她的孩子,还未出生,就因为环境污染,长了肿瘤。
这也是她,选择让孩子出生在美国的原因。
也正是因为如此,她奉上全部身家,耗时一年多,收集各种资料,跑遍多个国家,只想要找到雾霾产生的根源。
她用103分钟,展示了自己对雾霾的全部感受和收获。
在当时,雾霾已经成为了社会的关注热点。
《穹顶之下》一经播出,就迅速引起了全民关注,并产生了极大反响。
正当人们对柴静的狂热,将要再次掀起时,当时的著名“打假卫士”方舟子,发表了《柴静〈穹顶之下〉的造假迷雾》,让舆论风向瞬时逆转。
《穹顶之下》数据夸大,甚至打着环保的名义,剑指国有工业,暗捧欧美国家的环保理念,柴静到底在为谁说话?!
于是6天后,《穹顶之下》就被迅速全面下架。
没人再关注柴静说过“私人恩怨”,甚嚣尘上的“叛国求荣”讨伐,汇合成全民“砍柴”的狂欢。
网友们总喜欢说,互联网是有记忆的。
互联网为柴静记录的事件里,被翻出了一件足以证明她“黄皮白心”的铁证。
2009年,《面对面》节目里,柴静访问了丁仲礼院士,就国际上提出的节能减排方案是否公平,进行了探讨。
当时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刚刚结束,丁仲礼用激烈的言辞,驳斥了被国际主流科学认可的“IPCC方案”。
柴静则以普通人的视角,分别就“丁仲礼院士的观点”、“驳斥依据”、“是否和国家政治有关”、“国际CO2减排方案的本质”等角度,向院士发问。
原本看过访谈,人们会在两个人的讨论之下,对国际环保问题有进一步的理解。
但时隔数年,在柴静口碑崩塌之下,被翻出的陈年视频,则有了另一番解读。
两个人的问答讨论,被认为是柴静不懂装懂,攻击丁仲礼。
尤其是丁仲礼随口说出的一句“中国人是不是人”,更被断章取义,认为是丁仲礼愤怒反问柴静。
那些叫嚣着爱国,大张旗鼓开始网暴柴静的键盘侠们,又有多少看了完整的访问视频呢?
否则,怎么会忽略了节目中所说的:“充分的讨论,才能让不同观点呈现,才能让各方利益博弈。而这样的博弈、交锋、碰撞、呈现,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接近共识,真理来自于此,公平也来自于此。”
2015年后,柴静带着纷纷扰扰的争议,彻底消失在大众视野。
不管是曾经“公知女神”的名号,还是后来“叛国求荣”的谩骂,柴静从来都选择沉默。
她永远记得,初到央视时,恩师说过的:“守脑如玉,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而今,人们很少再提起,那个曾冒死冲在非典第一线的姑娘;
也很少人记得,那个蹲下来,为采访对象默默拭去眼泪的记者;
那个出现在家庭暴力的客厅里、矿难的矿口处、汶川地震废墟中、征地拆迁挖掘机旁的身影,在时代齿轮里越来越远去。
《看见》里有一句话:“别在生活中找你想要的,要去感受生活里发生的东西。”
如今的柴静,依然静默地过着自己的日子。
她从来都没有变,可这个浮躁而随波逐流的时代,却一直在变。
. END .
【文| 紫 尘 静雪】
【编辑| 丹尼尔李 】
【排版 | 毛毛雨】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鲁迅原配朱安:独守空房41年无爱无性,临死唯一要求也被拒绝
她是鲁迅力荐的才女,汤唯曾饰演她,却一生坎坷只活了31年
关键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