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宁割席文言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文章赏析
2022-12-22 16:04:40 来源:互联网
小编在这里,每日为大家呈现一个有趣的故事,不敢说故事包含什么深刻含义,小编只是尽量找一些有点意思,能让人有点感觉的小故事,读者们如果有什么建议,或者想听那方面的故事,也可以留言给我。
《世说新语.德行第一》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管宁和华歆一起锄菜,见到地上有一块金子,管宁视而不见与普通瓦石一般,而华歆却把金子捡起来扔掉。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又有一次,两人同席读书,有穿华丽的礼服人乘坐轩车自门外经过,管宁不受打扰继续读书,而华歆则放下书观看。
见华歆如此,管宁把席子割开,与华歆分坐,说道:“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自此绝交。
这个故事的主角是都是汉末三国时期名士,都是非常有才华,本来是好朋友,但因为德行不和而割席而坐的故事。
管宁字幼安,北海郡朱虚县(今山东省安丘、临朐东南)人,是辅佐齐桓公称霸的名相管仲之后,管宁自幼才华出众,名闻乡里。
管宁幼年丧母,十六岁少年丧父,因家中贫困,族中亲眷要赠予他葬父之资,管宁均辞而不受,量力而行,以己资葬父。
管宁长成,高八尺,美须髯。与平原人华歆、同县人邴原为好友,学问相当,为一时之俊杰,并称“一龙”,华歆为龙头,邴原为龙腹,管宁为龙尾。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管宁听闻辽东太守公孙度在海外推行政令,教化海外,就与邴原及王烈等人至辽东投靠公孙度避乱。
公孙度以礼待之,管宁拜见公孙度,却不谈时事,只论经典,后管宁居于山谷内结庐而居,开庭讲解《诗经》、《书经》,明礼仪,说教化,一时自中原而来的避难者,云集听讲,成为一时美谈。
曹操闻管宁之名,多次征召,但被公孙度之子公孙康截留。至魏文帝曹丕黄初四年(223年),管宁返回中原,在辽东有三十年时间,辽东太守公孙恭(公孙康之弟)礼送出境。
此后数代魏主多次征召管宁,他坚不受命,隐居于乡,直至正始二年(241年),管宁八十四岁高龄仙逝。
管宁对出仕如此回避,很大原因是因为他看透了乱世之人,以避祸为其首要目的。
先是中原祸乱,管宁避祸辽东,但是通过与辽东公孙度的一番交谈,及观察公孙度父子的举措,他判断公孙家久后必判,所以,在公孙恭时他选择回到中原,果然,他离开没多久,公孙渊果然袭夺公孙恭之位企图自立,被司马懿剿灭。
回到中原,曹魏数代君主多次以高官相召,管宁皆避而不就,皆因世道之乱。
华歆(157年-232年1月30日),字子鱼,平原郡高唐县人(今山东省高唐县),汉末三国名士,曹魏重臣。
华歆早年拜太尉陈球为师,与卢植、郑玄、管宁等为同门。
汉灵帝时华歆被举为孝廉,任郎中,自此时起,开始了华歆漫长的仕途,先后侍奉过大将军何进,孙策,孙权,曹操,曹丕。
魏明帝曹睿即位,升任华歆太尉,列三公之位,晋封博平侯。至太和五年十二月(232年1月),华歆去世,年七十五,谥号“敬”。
通过以上的履历,可以看到管宁和华歆二人的人生态度是不同的,管宁看到乱世,从而选择隐居避祸,而华歆同样看到乱世,却因乱而展示才华,位极人臣,封侯拜相。
这二人对人生仕途的不同态度,在他们少年时便展露出来了,从管宁割席的小故事便可看出,管宁此人德行高洁,修身自持,交友以德,面对外界的浮华,不为所动。
而华歆此人同为大才,他与管宁的处世态度则不同,他本着才华售卖帝王家的态度,充分把自己的才能展示出来,他能因时而动,见识不凡,总能找准自己的位置,也是一时之俊杰。
另外,华歆和管宁一样,并不贪恋财物,为官清正廉洁,从不扰民,为世人称道。
管宁和华歆,他们对仕宦态度不同,但并不是说,华歆喜欢为官就是道德低下,从洁身自好方面来说,管宁似乎高上一筹,但如果从济世救民角度来说,华歆则更胜管宁。
关键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