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正文

东风风神s30优缺点_风神s30怎么样-焦点热讯

2022-11-11 15:48:54 来源:互联网

7月1日,《初心——东风研发人的家国情怀与奋斗故事》一书正式对外发布。今日起,东风技术中心公众号将会持续推出7篇标杆人物故事,让我们在字里行间的触动中,感受标杆们的精神境界与日常工作,将其精神品格化为自身前行的动力,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今日让我们走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东风技术中心副主任杨彦鼎

一睹标杆风采

▼▼▼

●“做研发没有平坦的大道,唯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 “我们技术人员的初心就是开发出安全的、可靠的、性价比高的产品,让国民能够率先享有美好汽车生活。攻克核心技术,不光是表面说说,而是要往深处实处钻研。技术人员应当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和担当。”

●“自主研发技术的进步,需要一代一代人的积累,我们攻克的每一个难题,掌握的每一项核心技术都是在为后人打基础。”

——杨彦鼎

听完了杨彦鼎的研发初心

再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

工作中的杨彦鼎

一睹标杆风采

▼▼▼

咚咚咚……

下午 1 点 30 分,敲门声响,东风技术中心副主任杨彦鼎办公室半开着的门完全敞开。此时,他正坐在办公桌前,和两位同事讨论新项目推进的方案。表明来意后,杨彦鼎和身边人交代,下午的项目沟通会让项目组先开始。采访时,同事几次过来提示,担心耽误研讨的他。采访一结束,他便急匆匆奔向沟通会现场。

忙而不乱,是杨彦鼎日复一日的工作常态。

2006 年,杨彦鼎海外学成归来,便加入东风公司,献身东风自主研发事业。在东风技术中心奋战的 15 年间,他参与底盘自主开发能力构建,完成从逆向开发到正向开发的逆袭;负责基于5G 智能网联自动驾驶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在东风公司落地;负责 5G 远程自动驾驶车——东风 Sharing-VAN 的自主开发,构建面向无人化移动服务的未来城市枢 Sharing-City……

随着东风公司自主研发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杨彦鼎从一名悬架设计工程师成长为东风技术中心副主任,由热血满腔的青年工程师成长为团队的专家导师。

“做研发没有平坦的大道,唯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杨彦鼎眼神中带着坚毅,“做强中国自主品牌,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根在祖国,回国就是回家

没有哪个男孩不喜欢车,杨彦鼎也不例外。同龄男孩还在摆弄汽车模型,杨彦鼎已经坐在了东风卡车上。

炎炎夏日,东风锻造有限公司铸造一厂空旷的沙坝上,年幼的杨彦鼎同父亲、表哥坐在车上,父亲耐心地指导表哥点火启动、换挡、加减速,一旁的杨彦鼎也学得津津有味。汽车踩动油门的轰鸣声也萦绕在他那晚的美梦中。

后来,家里有了轿车,“我把家里车上的每一个功能都研究得透透的,就差把车拆了。”杨彦鼎打趣道。为车痴狂的种子在少年杨彦鼎心中生了根。

1999 年,杨彦鼎高中毕业,大学选择了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视野的开阔,国外自动化生产全面兴起,让杨彦鼎萌生了去国外研修的想法。最终,他选择了英国诺丁汉大学机械材料与制造工程学院制造系统专业。

在英国学习期间,杨彦鼎参观宝马发动机工厂,一进生产车间,就被眼前的场景所震撼。回忆起最初的场面,杨彦鼎仍然觉得中国生产自动化水平差距太大。“一个车间就十来个人,悠闲地坐在一个小小的玻璃房里,脸上带着笑容,从容地喝着咖啡聊着天。”目之所及干干净净,从装配到检测全部自动化,生产线上的机器人挥舞着手臂,动作精准迅捷,不一会儿,零件就下线了。过道上,AGV 物流车有序地运送着零件。

“相比起印象中的铸造一厂,国外制造技术不仅智能化水平高,工人劳动强度也大大降低。”生产现场的强烈对比、制造技术的差距更坚定了杨彦鼎一定要学成回国助力中国制造的决心。

“我虽然是留学生,但是‘两弹一星’精神却深深刻在了骨子里。”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杨彦鼎的心里从未动摇过。

2005 年 12 月,杨彦鼎回到国内,面对众多优秀企业抛来的橄榄枝犹豫不决。如何将二十多年所学在国内深耕成了难题。但看到东风公司正在全球招揽人才发展自主乘用车事业时,作为东风二代的杨彦鼎,心中浓浓的东风情促使他来到这里面试。

“在东风技术中心面试时,以陈赣总师为首的专家前辈向我提问了大量专业技术方面的问题,那时候我就感觉东风技术中心跟其他地方不一样,大家对技术怀着一种探讨和钻研的态度。”杨彦鼎说,特别是和陈赣总师交流的过程中,两人对“根在祖国,回国就是回家”的理念一拍即合。

加入东风乘用车自主研发队伍,对年轻的杨彦鼎来说,是情怀也是使命。

让国民率先享有美好汽车生活

2009 年 4 月 20 日,上海国际会展中心,聚光灯把东风风神S30 照得格外耀眼。东风风神 S30 作为东风公司首款自主品牌轿车,历时四年研发,是东风自主乘用车事业的奠基之作和东风风神的开篇之作,标志着东风自主创新能力在乘用车领域完成了历史性跨越,树立了东风乘用车事业的新丰碑。

东风风神 S30 首发亮相,得到业界和媒体的高度肯定,杨彦鼎心里掠过一丝兴奋,觉得自己几年的心血没有白费。

2006 年,杨彦鼎入职后,正好遇上东风公司首款自主乘用车东风风神 S30 研发,他跟随专家张以军做底盘系统开发。虽然借鉴了成熟车型开发经验,但在国产化的逆向开发过程中,根据需求,技术要求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牵一发而动全身,哪怕一个小小的变化,就可能导致整个系统参数都发生变化。”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杨彦鼎感叹道。

第一批东风风神 S30 试制车下线,由于整车重量改变,导致 底盘的高度与原车模型完全不一样,后悬架扭杆弹簧压力发生改变。如何根据扭角的数据,换算出最适合新车的悬架高度,杨彦鼎做了很多理论的计算和配载高度的测量。

炎热的夏季,烦闷的试验车间,陪伴他的不是电扇、空调,而是一颗坚定的心和一袋袋用来做试验的沙袋。条件简陋,几百斤的沙袋全靠杨彦鼎徒手搬上搬下。确定好重量,又要钻进车底,测量对应重量的底盘高度。就这样反反复复,一天下来,全身汗水浸透。

做研发必须严谨。“专业、严谨、务实,是东风技术中心给我最初的印象。”杨彦鼎说。刚入职时,给一个军品项目画设计图,他查阅了大量资料、详细研究设计要求后,向总师交出自己很满意的答卷。本以为会得到夸赞,结果收到的却是总师密密麻麻的修改建议。

“在资料库查阅,发现老一辈工程师们用手画出来的图纸比我们用电脑画的还要精致。他们每个人都怀着一种工匠精神和做成事的决心推进自主开发。”杨彦鼎深刻意识到,那句从小听到大的“干打垒精神”、“马灯精神”,不仅仅是克服艰苦条件的意志,还是老一辈专家一丝不苟、兢兢业业攻坚克难的决心。

“我既然选择做自主品牌研发工作,就一定要把每个细节做到最好。真正懂车的人最在乎车辆的操控性,底盘肯定不能掉链子。”杨彦鼎字字铿锵有力。

不管是最初的东风风神 S30,还是东风风神 AX7、奕炫,杨彦鼎打造核心能力做强自主品牌的决心在每款车的细节之处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东风风神 AX7 研发阶段,整车有异响现象。解决整车异响问题是设计人员最头疼的事情,因为异响可能来自整车的任何一个小部位。

杨彦鼎说:“为了提高客户驾驶感受,任何一个异响在我们研发试制阶段都不会放过。”

“解决异响最难的是要将耐侯性考虑进去。”杨彦鼎分享了一则听诊器诊断异响的故事。减震器在极寒和极热地区出现异响的原因是不一样的。于是研发团队就到不同的环境下,用听诊器一个部位一个部位地听,细致到排查每一个零件的连接方式,结合设计和焊接环节,一次次反复验证。

其实,每款车在开发过程会遇到 1000-2000 个问题,而每一个问题都算得上是疑难杂症。

自动雨刮是豪华车才会有的配置,为了让奕炫在市场上更有竞争力,让每位用户有更好的驾驶体验,东风技术中心研发团队一致决定加上这个功能。但在功能测试时,大家发现就算不下雨,雨刮也会启动。这样一个看似不难的问题,却花了团队大量的精力。

杨彦鼎带领团队模拟不同天气情况,分析雨刮的工况,再把分析结果带入实际天气中测试验证,最终归纳整理雨刮背后的工作机理,对算法进行优化。

保持一颗攻坚克难的初心,是做好每一件事的前提。

杨彦鼎自豪地说:“我们技术人员的初心就是开发出安全的、可靠的、性价比高的产品,让国民能够率先享有美好汽车生活。”

核心技术要往深处实处钻研

2006 年至今,15 个青春年华,从不敢动、不敢改到掌握自主开展底盘调校的技术能力;从不了解到形成完备的底盘开发流程、零部件设计的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从传统汽车到智能网联汽车,杨彦鼎和他的团队一直在强化自主研发能力的路上奋力拼搏,不断攻克一个个技术难题,突破卡脖子技术,形成东风自主研发知识体系。

杨彦鼎回忆刚到东风技术中心的时候,技术人员口中的“国产化”其实就是把国外的零件拿到中国生产,相比核心的研发技术,大家更关心制造工艺与技术。

做底盘优化、调校的前三年,研发出合适的底盘零件,对缺乏经验的杨彦鼎和团队来说,难度极大。零件虽然看起来大同小异,但无论是重量还是强度都需要重新设计。

“为了确保研发成功,我们请了保时捷的专家团队做技术指导,只是他们提供的方案,都是基于保时捷的技术体系,当时以我们的研发实力难以支撑起方案对生产制造工艺、技术的需求。”

杨彦鼎说,将方案融入实际研发,满足可靠性和工艺要求,团队做了很多的创新性开发。也正是如此,才实现了从逆向开发到正向开发的跨越。

在逆向开发向正向开发转型的突破期,杨彦鼎和团队一边将所学与实践深度融合,不断总结自己的技术体系,形成东风自主研发理论,在期刊上发表了不少被行业评为一等奖的论文;一边努力试制样车。样车送到德国保时捷总部验收时,得到对方一致好评。

“对整个东风自主乘用车底盘开发来说,这次研发不仅是能力上的提升,也让我们成为国内首个拥有乘用车底盘正向设计能力的团队。”杨彦鼎十分骄傲。

从无到有,杨彦鼎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追求的是百分百掌握。“副车架的成功开发,让我体会到了自主研发的乐趣。”谈起研发的经历,杨彦鼎心情十分激动。“那时候每天也不干别的,就想着怎么把这个东西做出来。”

为了把建好的模型早日呈现在图纸上,杨彦鼎和供应商一起探讨研究,从零件的精度、工装夹具到三坐标的测量等,所有相关的细节,他都要亲自琢磨透彻才行。有时候,他在电脑前一坐就是一整天。最终,行业内常规需要半年才能开发成功的副车架,杨彦鼎和团队三个月就把零件做出来了。

“当时也没什么时间概念,往往一抬头,周围的同事都下班走了,唯一的感受就是每天过得非常快,特别充实。”杨彦鼎无怨无悔。

在他看来,自主研发就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而掌握核心技术是自主品牌高质量发展的先决条件,只有攻克了技术难题,再结合对中国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才能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汽车发展道路。

“攻克核心技术,不光是表面说说,而是要往深处实处钻研。技术人员应当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和担当。”杨彦鼎说,“自主研发技术的进步,需要一代一代人的积累,我们攻克的每一个难题,掌握的每一项核心技术都是在为后人打基础。”

推开未来汽车生活之门

“实现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就是要将最前沿的技术与现实场景相结合,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作用,为用户提供优质生活。”杨彦鼎说,“我们一方面深挖低速无人驾驶运用场景,让更多的无人驾驶技术服务于生活,另一方面开发 L4 级别高速无人驾驶出租车。”

在提升“五化”技术能力的规划中,杨彦鼎和团队有一个目标即“五化归一车,一车通四网”,将互联网、车联网、物联网和 5G 通信网打通,推动其成为交通与智慧城市的联结点。

2019年,杨彦鼎与团队快速完成东风 Sharing-Van 无人驾驶整车开发,并以东风技术中心园区为场景基础,尝试开发低速无人驾驶技术运用,实现售卖、无人快递等用途。

考虑到 5G 应用的发展前景,他又和团队开发了车路云远程控制系统,即使车辆行驶过程中路过复杂地形或者遭遇恶劣天气等,也能通过调度安全无误地行驶。“这项功能的开发,我们比百度早一年完成。”杨彦鼎说。

2020 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杨彦鼎与东风 Sharing-VAN 开发团队3位骨干李凯、曹恺、王鑫组成临时防疫应急小组,希望无人驾驶技术能在疫情期间发挥应有价值。

“我们只花了一天时间用激光雷达车扫描出园区地图,将数据传送到自动驾驶车内,加装 16L 大容量全自动消毒喷雾器,以实现观察区内高危道路的全程无人驾驶消毒作业。”杨彦鼎说。

同年3月5日,一辆无人驾驶汽车东风 Sharing-Van 出现在武汉“经开制造 2045 创新谷”,在总长 1.1 公里的消毒路线上,每天早中晚执行 3 次消杀工作,单次消杀覆盖面积约 10000 平方米。

当东风 Sharing-VAN 在隔离点完成直行、转弯、定点靠边停车等操作时,坐在东风技术中心模拟驾驶舱的驾驶员正操作方向盘,给油、刹车,上演“人在家中坐,车在路上开”的真实场景。

“在后疫情时代,我们又做了很多优化,研发了小型化的无人清扫车、安防车等,通过无人运输无人载物这种模式,把所有的场景串联起来,实现无缝化服务。”杨彦鼎说,“开创无缝化服务这个理念,跟交通领域结合就是智能交通,跟城市社区结合就是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我们是一个提供无缝化服务完整解决方案的团队。”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场景落地,东风无人驾驶技术也被更多的人熟知。

2021 年,上海车展东风汽车的展台上,东风 Sharing-Bus 隆重亮相,每天前来体验的观众络绎不绝。“一个新汽车时代已经到来了,生活因东风而改变。”

“我们给青岛国家海洋实验室的园区打造了无人接驳场景,在云南洱海、浙江德清也有无人驾驶车运行。目前,正在进行湖南智慧社区和杭州智慧交通的整体解决方案,车的类型也因客户的需求而改变。”杨彦鼎向记者介绍当前无人驾驶技术的运用,“面向未来的无缝化移动服务,我们还在一步一步试探,但无论是跨越式发展还是渐进式发展,最终都会殊途同归。”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如今的杨彦鼎,带领着一支青春洋溢、奋勇争先的队伍,一如既往地在研发事业的最前线战斗。风云际会,未来可期。

关键词:

本网站由 财经产业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8023326号-29
联系我们:85 572 9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