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正文

青岛提振制造业 加快提升现代服务业

2022-02-10 14:58:36 来源:青岛日报/观海新闻

实体经济是城市的立身之本、财富之源。尤其是在充斥着不确定性的后疫情时代,实体经济“定盘星”的角色更加突出。

2021年,实体经济的突破性发展和重大进展给青岛经济社会带来的积极变化还历历在目,步入2022年,青岛要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勇当龙头、争先进位,实体经济发展就要再提速、再振兴。

加快制造业提振和现代服务业提升是提速青岛实体经济的核心引擎。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催化下,全球正处于产业调整和变革的窗口期,青岛通过前期布局,积累了一定的产业基础,为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向高端跃升抢得了先机。而步入新的一年,优势要转化为胜势,两大引擎要能输出澎湃动力,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则是关键所在。当前经济已经从要素驱动步入创新驱动的全新阶段,实体经济的“创新牌”能否打好,更多地要通过政策创新供给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进一步壮大企业主体、尤其是民营经济力量,从而充分激发企业和企业家的创新活力。

提振制造业,破解实体经济发展核心命题

制造业是青岛最突出的比较优势。

当前,伴随着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步伐,全球发展开启了新一轮的制造业竞速。不同于传统制造,数字化浪潮下的先进制造业为经济贡献的不再仅仅是劳动岗位和生产制造收入,日趋鲜明的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特征让制造业开始展现出强大的溢出效应,成为跨界带动服务业等其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发达国家和先进城市,制造业都已重新被放回到发展的中心位置。

青岛拥有较好的制造业基础,也曾经历过制造业的辉煌。某种意义上,也正是在制造业的强力拉动下,青岛实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跨越。但近些年来,青岛制造业发展的步子慢了下来,只有比别人更加快马加鞭,才能追回失去的时间。

尽快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是青岛制造业进阶壮大的最重要驱动力。没有强健的新兴产业,青岛难以真正迈入先进和高端制造的大门。刚刚过去的一年,青岛在新兴产业上取得了不小的突破。芯恩、富士康高端封测等项目的相继投产,让青岛集成电路产业踏上了新起点;美锦、金能科技、杜科新材料等项目的加快推进,进一步完备了氢能产业链;刚刚签约落户的华人运通高合汽车,填补了青岛在高端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空白……新的一年,青岛要依托已经打下的良好基础,加快引进和培育更多龙头项目和领军企业,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重点布局产业领域实现更多突破,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由量变走向质变。

优势产业和传统产业是青岛制造业发展的压舱石,新冠疫情发生之后青岛制造业所表现出的强大韧性就是最好的写照。2021年,全市规上工业累计增加值同比增长8.1%,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长14%,两年平均增长6.8%。将新兴产业从“小苗”培养为“参天大树”通常需要较漫长的过程,产业要稳住发展的基本盘,就离不开既有存量产业的支撑。

2021年,青岛最具代表性的两大优势产业——智能家电和轨道交通装备在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中胜出,既标志着国家对两大产业实力的认可,也为两大产业未来的发展进一步明确了方向。2022年,青岛要瞄准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的目标,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技术创新、本地配套等方面的带动优势,探索产业集群化发展新路径,在优势领域持续引领全国乃至全球发展。

数字化改造是重塑传统产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青岛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发力多年,如今已形成了良好的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一大批先行者为各行各业均树立了标杆。青岛要充分利用好在数字化转型上的先发优势,推动更多中小企业“触网”“上云”,提质增效,从而带动装备制造、高端化工、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升级。

抓住两业融合机遇,加快提升现代服务业

技术的变革,正在模糊传统产业划分的界线,产业正从分割走向融合。某种意义上,现代服务业的崛起就是技术变革的产物,也是进一步提升实体经济竞争力的重要维度。

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青岛服务业实现增加值8596.1亿元,同比增长9.2%,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为60.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7.8%。其中,新兴行业的贡献尤其值得关注。去年1-11月,规上高技术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8.5%、27.8%,对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

而这背后,正是对制造业和服务业两业融合机遇的紧紧把握。在数字化技术推动下,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界限不再是泾渭分明,而是日益表现出相互交融的特点,制造与服务协同发展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尤其在生产性服务业和数字产业领域,随着工业互联网时代的开启,产业的做大做强更离不开制造业的大力助推。在制造业上的基础和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超前布局,更为青岛增添了砝码。去年1-11月,青岛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49.9%和25.3%,带动数字经济稳步提升;规模以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4.3%,两年平均增长21.9%。

今年一开年,青岛在两业融合上就有新的“斩获”。1月26日,随着一声云敲钟钟声的响起,落户青岛仅13个月的青岛创新奇智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登陆港交所,成为中国“AI+制造”第一股的同时,也实现了青岛人工智能行业上市公司零的突破。

新的一年里,青岛要继续乘势而上,就要借助2021年获批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的东风,继续发挥好工业互联网改造补贴等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持续推动工业设计、生产服务型物流等加快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带动现代服务业加快提升。

同时,要加快服务业集群化发展。与苏州、杭州、宁波等地相比,青岛服务业集聚区体系构建较晚,整体能级较低、规模较小,集聚效应不明显,特色不够鲜明,集聚区内产业链尚未形成,有集聚无集群,主导企业带动作用不明显。围绕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首批认定的市级重点产业集聚区圈定了现代物流、现代金融、文化创意、数字信息、医养健康、科技服务、电子商务、商务服务、节能环保、精品旅游、时尚消费、新型专业市场等12个领域。新的一年,青岛势必要推动集聚区在规模、质量、效益上再提升。

壮大民营经济,充分释放市场活力

就像是晴雨表,一座城市实体经济的活力,很大程度上要看民营经济的活跃度。

刚刚过去的2021年,青岛民营经济的强劲发展势头有目共睹,形成了被全国上下热议的民营经济“青岛现象”,与成都、常州、温州、台州、泉州、佛山、江阴等城市一同入选全国民营经济示范城市首批创建城市,是北方唯一,设立“青岛企业家日”等14项做法在国家发改委新闻发布会上向全国推广。

关键词: 青岛 制造业 现代服务业 创新创业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本网站由 财经产业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8023326号-29
联系我们:85 572 9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