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碳达峰加速动起来 把各种资源消耗减少到极致
2021-11-09 09:09:06 来源:北京商报
那么解决方案呢?在李俊峰看来,关键在于非化石能源能否快速发展起来,以及还没发展起来的时候如何保障化石能源的供应,“一定要处理好先立后破的关系”。
不管是立还是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传统化石能源的使用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贯穿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高速期。
中国国际商会执行副会长,国际商会世界商会联合会副主席于健龙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建立宏观调控体系,鼓励产、学、研协同创新;第二,探寻契合企业自身实际与政策约束的绿色低碳转型平衡点;第三,优化能源结构,促进绿色发展。
“这个巨大转变没有科技驱动是很难实现的。在这里不论是已有科技迅速的规模化,还是新的科技、新能源的突破,都是非常重要的。”廖天舒强调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作为绿色能源领域深耕的企业,远景智能副总裁孙捷提到,加大加快对能源的开发利用,不仅仅是对新能源本身加大技术投入,同时呼唤对于新型电力系统的需求,如果说电力系统无法应对高比例绿色能源的使用和消纳,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新能源的发展。
对于这一点,施耐德电气中国区战略与业务发展高级副总裁熊宜表示,现在越来越多的工厂、数据中心、园区等有一部分靠自己分布式能源供电,这就减轻了对主干网的压力,同时还有更多新能源的方式、多种能源互补的方式运行。
当然,要更新技术就要有人力、资金、时间的投入,廖天舒估计,在“双碳”路径上,到2050年,中国需要约100万亿元的投入,其中大部分需要社会融资。虽然现在绿色金融规模很大,但是缺口还是很大,结构很单一,与国际标准也不是完全符合。因此,在这一领域,也需要加大力度。
财富重新分配
改变势在必行,这是没有意外的共识,在产业格局重塑之际,有心人总能发掘到新的机会。
5700个减碳项目,每年运营节省1亿美元以上,这是材料企业霍尼韦尔十多年以来在减碳过程中的经验,该集团副总裁兼亚太区总经理刘茂树坦言,“减碳其实是可以盈利的过程”。
“我们看历史上每一次能源的革命,不仅带来科技爆发,同时也是产业经济乃至政治格局的一个重组。虽然这个任务很重,但是不管是国家还是企业都要以蓝海的心态抓住百年机遇,这个非常重要。”廖天舒表示。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预计,针对双碳产业可能创造出的产业机会,“双碳”战略仅仅是中国就有150万亿元的投资机会,这150万亿元的投资机会比我们GDP的总量还多,实际上是财富重新分配的机会,这里面可能有成千上万个巨型的企业产生。
新能源汽车就是这些充满机会的产业之一。威马汽车集团战略运营副总裁梅松林提到了一个理论,如果一个新事物、新技术的渗透率达到16%的话,那么这项新事物的大规模普及时代就要到来了。
梅松林提到,今年9月,中国的新能源车渗透率已经达到20%,乘用车市场已经达到20%,纯电动达到15.7%。而今年1月,纯电动的渗透率5.1%,9个月增长了10个百分点。按照这个速度,2025年肯定远不止25%。
绿色出行之外,在环保节能目标下,绿色居住也是未来重要发展方向。作为上海中心的设计总监,Gensler大中华区执行总裁李晓梅举了一个例子,上海中心旋转外木墙,一方面这个旋转的造型,反映了黄浦江的蜿蜒曲折;另一方面减少了风力,从而减少了24%的用量需求,达到节能减排的作用。
“所有企业应该从技术上创新、从理念上创新、从机制上创新,把各种资源消耗减少到极致,这样我们才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并且使我们的生活变得非常美好。”李俊峰表示。(北京商报记者汤艺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