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营商环境 陕西自贸试验区“不见面审批”成常态
2021-08-31 07:53:42 来源:国际商报
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发展动力的关键之举。近年来,陕西自贸试验区以流程再造与系统重构为重点,着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切实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持续为市场主体减负松绑、提升获得感。
高效集成:一件事一次办
“以前市政支管接入、绿化迁移和挖掘占道等业务都需要单独办理,对接不同的部门,多次踏勘现场,多次提交资料,至少耗时1个月。”西安浐灞生态区某市政配套外线工程项目单位工作人员何佳宜说:“现在只需在政务中心一次提交所有业务申请,5天就能拿到审批结果,很大程度为我们节约了时间成本,提高了办事效率。”
何佳宜感受到的便利,得益于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浐灞功能区坚持便民导向,深化“一件事一次办”的集成改革。近日,《西安浐灞生态区建设项目市政配套外线工程审批暨“市政通”改革试行方案(试行)》出台,西安浐灞功能区把建设项目市政配套外线工程审批涉及的“9图1表1证”结果性文件,按照“7+5”审批工作模式,进一步“减环节、减时间、减材料、减跑动”,提升办事便利度。
现在,西安浐灞功能区“市政通”集成改革工作从过去25个工作日压缩到5个工作日,申报材料从69项缩减至21项,达成企业“高效办成一件事”诉求。
下一步,西安浐灞功能区还将积极探索“水电气暖报装”与“外线审批”的“化学融合”以及全程代办模式,持续提升企业在市政配套改革服务方面的获得感。
数据跑路:“不见面审批”成常态
一直以来,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咸新区推行“一套流程管项目”审批改革,为工程建设项目落地提供全方位精准服务。
为有效提升审批效率,西咸新区搭建了重点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全面提供帮办代办和审前服务,推广区域评估,在空港、沣西实现“交房即交证”,在沣东、空港新城全面推行“联合验收”,社会和政府投资项目从立项到施工许可平均审批用时分别压缩至36和79个工作日。
近日,为进一步保障辖区社会投资类工业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落地,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咸新区沣东新城功能区创新推出施工许可分阶段办理机制,建设单位可根据施工顺序,按基坑、地下室、正负零以上主体工程,自主选择分阶段或整体办理工程施工许可证。
包括此次施工许可分阶段办理全流程网办在内,现在沣东新城功能区已有10余项建设工程类业务办理“不见面审批”。而这只是西咸新区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审批服务规范化、智能化的缩影。
如今,西咸新区全力打造全流程“不见面”审批升级版,推行了电子签名、电子印章、电子证照、电子档案“四电”改革,实现新区、新城、街镇三级行政审批局审批专用电子印章全覆盖,归集电子证照72类6000余个,极大减轻申办负担,政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99.26%,“最多跑一次”比例97.4%。
服务下沉:打通“最后一公里”
“原本办理城乡居民门诊特殊病审批,要跑到30公里外的区综合服务大厅,一来一回要大半天,如今家门口的便民服务中心就能办,步行只要10分钟,太方便了。”家住西安高新区庞光街道的刘女士说。
今年8月,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高新功能区政务服务中心在前期下沉两批共115项政务服务事项的基础上,再梳理涉众高频民生事项,新增36项社会保障事项至各镇(街)便民中心办理,最大限度满足群众办事需求。截至目前,西安高新功能区各镇(街)便民中心可办事项增加至151项。
同时,为切实提升基层政务承接能力,确保下放事项“接得住、拿得稳、办得好”,西安高新功能区按照《深入推进镇(街道)综合服务大厅标准化建设实施意见》,已经完成12个镇(街)便民中心的标准化建设,并常态化开展“上门服务”“移动窗口”“贴心帮办”等系列活动,为办事群众提供“一站式、个性化、零距离”的政务服务。
未来,西安高新功能区将持续优化完善“12+5+N”基层服务体系,即打造12个镇(街)便民中心、建立5大政务服务站、建立N个便民服务站点,织密织牢政务服务网,落实落细政务下沉,实现“群众办事不出镇(街)、企业办事不出园”。(王嘉楠 李 倩)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