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收割完秸秆有了哪些新去处?秸秆还田迈向精细化
2021-06-25 17:31:20 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
一直以来,小麦收割完成后,小麦秸秆该如何处理是令农民头痛的问题。过去就地焚烧的方式,给大气造成严重污染。禁烧后,小麦秸秆有了哪些新去处?近日,记者先后来到东平县和胶州市进行蹲点调研。
秸秆还田,迈向精细化
6月9日,东平县沙河站镇董堂村的地头,小麦还未开始大面积收割,“秸秆禁烧值守点”的帐篷就已经搭起来了,值班人员已到位,防火物资也配备齐全。
“很长时间,农户麦收之后直接就地焚烧秸秆,既容易引发火灾,又造成空气污染。‘禁烧令’之后,经过多年治理,农户意识提升了,现在没有人再焚烧秸秆,改为秸秆还田。”董堂村党支部书记唐先雷介绍。
“焚烧秸秆污染大气,秸秆还田肥沃土地。”董堂村悬挂的宣传标语中写道。“通过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增肥增产作用明显。”唐先雷说。
端午节前夕,沙河站镇开始大面积麦收,麦收过三分之一的时候,东平迎来了几天的降雨。看着连阴不晴的天空,东平供销沙河站为农服务中心经理张成龙说,这一下雨,麦秸不好打捆了。
因下雨耽误了打捆的麦秸全部要进行还田,这也够张成龙忙活的。“我们为有需求的农户提供麦秸还田服务,一般有两轮,一是麦秸粉碎与土壤混合,二是麦茬粉碎。”
秸秆还田要依托机械,普通农户有机械的很少,于是沙河站镇通过社会化服务的方式,帮助农户完成秸秆还田。张成龙的东平成龙农机合作社,今年托管了48.5万亩地。
记者采访了多位种植户,他们均表示采用的是这种麦秸直接打碎与土壤混合的地表还田方式。然而,地表还田方式带来土壤有机质改善的同时,对播种、病害防治等也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专家表示,秸秆上残存的病虫源可能会造成下茬作物病虫害暴发;秸秆在土壤中分解缓慢且分解过程与农作物争肥争氧,会造成粮食减产;秸秆浮在土壤上面,播种玉米后根系扎不下去,容易倒伏等。
而想要缓解这些问题,可以采取更加精细化的方式,秸秆还田时需要深耕,并配施生物菌剂。
深耕还田,农户因此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在胶州市,麦收后的土地深耕并施撒生物菌剂,每亩地多花约70元。“老百姓不愿意多花这个钱,因此需要政府来引导合作社和农户把秸秆还田做得更加精细化。”胶州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闫文启说。
今年,胶州市将小麦秸秆残茬处理项目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市财政安排资金700万元,计划实施面积20万亩。灭茬后,秸秆粉碎长度不大于10厘米,残茬掩埋深度不小于3厘米。
针对玉米、小麦等农作物秸秆,胶州市在洋河镇、铺集镇开展精细化粉碎混埋还田试点,支持机械深耕加秸秆精细化粉碎混埋还田,同时配施生物菌剂。作业机具要求带秸秆粉碎、深耕+施肥(生物菌剂)功能,深度一般要求达到25cm以上,结合远程智能监测系统。机械深耕加秸秆精细化粉碎还田利用补贴标准为80元/亩,共计资金216万元。
综合利用,循环经济渠道多
蹲点中,多位采访对象告诉记者,因为今年雨水丰沛、气候适宜,小麦产量预计有所增加。与此同时,今年的小麦秸秆也比去年长得更高,往年每亩地产出秸秆400斤左右,今年能达到500斤。
小麦秸秆对土壤有增肥作用,但不需要每年还田,秸秆离田之后,效益更大。在综合利用中,小麦秸秆的去向广泛,但都离不开“循环经济”。
6月10日下午,胶州市铺集镇马家村村民马仁财家的牛棚内,马仁财正把细碎的麦秸与饲料拌在一起,倒入食槽喂牛。用小麦秸秆喂牛,牛粪堆肥,过腹还田增产显著。
马仁财从4年前开始发展养牛产业,原来是购买牛饲料,一头牛一年就要消耗一吨左右。现在他靠回收马家村周围800多亩小麦秸秆,基本就能满足养殖场300头牛的饲料需要。
“麦秸每吨500元,比青贮饲料便宜很多,一年下来节省了近一半成本。”马仁财说。
在铺集镇益菇园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理事刘军手里,回收来的小麦秸秆用途又有不同。记者来到刘军的基地时,大球盖菇已经过了季,土壤里还剩零星几个,一棚大白菜长势喜人。
刘军是做家具加工生意的,因为工厂制作产生很多木屑,刘军一开始主要以木腐菌来养殖食用菌。“但我们做这行也知道,木材资源越来越珍贵,于是我转向研究用草腐菌来养殖大球盖菇。”刘军边说边捧起大棚内的土壤给记者看,只见小麦秸秆被切割得非常细碎,这些原料铺在地上,再撒上菌种,就能长出大球盖菇。“小麦秸秆经过堆放、浇水、发酵,15天左右就可成为种植大球盖菇的优质辅料。”他说。
刘军种植的大球盖菇近百亩,每年可消耗农作物秸秆200多万斤。菇类亩产5000多斤,收入可达2万多元。就这样,在刘军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发展食用菌,种植食用菌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出完菌后,秸秆转化成的菌渣还可以发酵制作成改良土壤的配方有机肥,可以用于对胶州大白菜根肿病、马铃薯根结线虫病等病害的防治和土壤改良,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形成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闭环。
从去年开始,东平县沙河站镇的小麦秸秆也有了新的去处,由镇政府引进的生物质发电项目正式落地投产。“东平县农作物种植面积大,机械化覆盖水平高,秸秆都能打捆。利用麦秸、玉米秸、苇草等农作物秸秆发电,我们年可处理农林废弃物35万吨,发电量2.4亿度。”润和新能源科技(东平)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兴雁介绍,“例如小麦秸秆,约1.5公斤可以发一度电。”
临近小麦收割,润和发电厂的储料场已经做好准备。发电厂靠近高速路,不只是东平,汶上、梁山、嘉祥、宁阳等周边县均有小麦秸秆送到此处。“今年我们的收购价格是每吨300元,老百姓有钱挣了,就不会把秸秆乱扔乱放,我们也有了丰富的燃料来源。”郑兴雁说。
6月21日,全国“三夏”秸秆综合利用现场会在胶州召开,展示了胶州市秸秆打捆、食用菌种植以及三种高科技堆肥方式。闫文启介绍了一家企业的秸秆高效快速腐熟技术模式,企业免费把秸秆收来,高科技堆肥后返还给农户,这种有机肥可以增产约20%。
“目前,秸秆回收利用还在摸索中,这个产业急需规模化,由政府来引导,个体、合作社、企业等带动,引入专业人才,形成真正的循环利用氛围。”闫文启说。
离田,收储转运是关键
胶州市铺集镇鹿家村种粮大户鹿炳展去年成立了秸秆收储运服务中心,一年赚了20多万元。
“我这个储运站挺简单。”鹿炳展介绍,他搭建起了一个大的储存仓库,麦收时候把秸秆打捆运到此处,忙过去之后,把秸秆卖给养殖场、养食用菌的大棚、堆肥的企业等用户。
鹿炳展建设秸秆收储运服务中心,正是瞅准了秸秆回收利用的广阔前景。他购置了20多台秸秆打捆机,一亩地的秸秆可以打捆十到十五个,一个捆的收购价在2到3元,每年服务中心能回收铺集镇一万多亩的麦田秸秆。今年又添置了搂草机,打起捆来效率翻倍。
从农户手中收来小麦秸秆,鹿炳展花钱不多。“首先我自己的300亩地全部打捆,托管的14000亩,去年免收给农户收割小麦的服务费,以此交换来秸秆,今年打算每亩地支付35元购买。”鹿炳展说,去年他收了1300多吨麦秸,今年会更多。
唐先雷也表示,收麦子时间短且集中,玉米必须在小麦收割后的三五天内播种完毕。他家的小麦秸秆来不及处理,谁能给打捆收走就直接送给谁,只要别耽误他平整土地播种玉米。
“现在玉米晚种一天,到秋天要晚收三天。”鹿炳展说,农时,谁都耽误不起。
小麦秸秆的运输成本也很高。“小车拉不了,大车不愿拉。”采访中,记者听到一位农户抱怨。多位合作社负责人表示,成本高在人工费,小麦打捆之后,需要用叉车装卸和货车运输,司机工资都在300元/天以上。
像鹿炳展这样自发建立起秸秆收储站(点)的并非个例,为了进一步规范管理这些收储站(点),带动秸秆综合利用,今年5月13日,胶州市农业农村局印发《胶州市2021年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建设实施方案》,提出根据秸秆可收集量和运输情况,今年将建成3个镇(街)级秸秆收储站(点),每个收储站(点)年收储能力在0.4万吨以上。
“我们采取的方式是让从事秸秆收购储运、有场地、有实力的经营主体自愿申报,由镇街推荐,市农业农村局进行实地查看验收。承担主体需具备具有相应存储能力的固定存储空间,配备抓草机、打捆机、拖拉机、磅秤等相关设备和人员,有消防设施和相应的管理、应急等制度,完善收储运台账,做好记录。”胶州市农业农村局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科科长薛艳说,“我们将根据秸秆收储量进行补贴,补贴标准为75元/吨,每个秸秆收储站(点)补贴30万元,3个站点合计补贴90万元。”
记者了解到,“十三五”期间,山东疏堵结合,通过政府引导、资金扶持、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等,以秸秆还田和肥料化、饲料化利用为主导,大力推进秸秆还田和秸秆养畜,在商品有机肥加工、秸秆养殖食用菌、生物质能源和新型材料等领域积极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构建起秸秆综合利用长效机制,改善农村环境的同时,带动农民增收。(本报记者 于新悦)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