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非遗+旅游”深度融合 “指尖技艺”变成“指尖经济”
2021-06-20 17:24:46 来源: 湖北日报
曾几何时,“非遗”被认为是“非常遗憾”,叫好不叫座。不过,在6月12日“端午”假期首日,宜昌非遗文化项目从旅游“配菜”上升为“主角”,在秭归刚刚开街的非遗小巷上,芈绣、三闾刺绣、古法酿酒等30多项非遗项目集中亮相,游客几乎挤爆这条“网红”步行街,让“我在秭归过端午”迅速攀升到全国热搜榜第七,非遗直播带货和现场销售超过140万元。
“非遗+旅游”深度融合
端午节的玩法有了新花样,在秭归屈原故里,活态非遗迎端午。30多名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传承人在非遗一条街上开张迎客,有薅草锣鼓热闹非凡,更有670余件非遗手工制品琳琅满目。游客们纷纷穿上楚服饰,或穿针引线刺秀,或织草编篓,非遗传承人手把手教学,带来各种沉浸式体验等,让非遗文化活了,火了。
吃粽子,插艾草,端午节习俗。“艾茶可以除湿止痛,艾灸可以通经疏络,冬天体寒的人尤其适用。”艾叶香包馆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入列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负责人正在手把手教游客制作香包,并穿插介绍秭归历史和端午习俗。
在峡江皮雕馆,精美的皮具产品、皮雕手工艺品将时尚元素与传统文化相融合,气质独特,让人看一眼就忍不住啧啧称赞。展馆中间,被称为秭归“皮雕痴人”的朱富康正用刀具在牛皮上轻拨慢捻,勾勒出栩栩如生的浮雕卷草纹,用古老技艺传递着吉祥如意、绵延不断的寓意。
坐拥丰富旅游资源的宜昌,让“非遗+旅游”深度融合,已成景区标配。在远安,来自武汉的陈女士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网上看过远安国家级非遗项目“嫘祖信俗”,感觉震撼,专门来远安嫘祖镇找寻“先蚕圣母”的文化印记。一路走来,震旦角化石、花鼓戏、呜音、皮影戏让她大呼神奇。像陈女士一样,5天内共20多万人次在远安各景区感受非遗文化展演魅力。在兴山“屈原昭君故里”非遗之旅,5000多名游客争相体验梦回汉唐。这条精心打造的非遗专线,在全国申报的163条非遗旅游线路中脱颖而出,成为湖北唯一入选全国非遗之旅的线路。
“指尖技艺”变成“指尖经济”
打捞散落峡江的大量珍贵民俗印记,用市场化的手段重新激活,让非遗经济越来越火。
屈原祠内,一个低头冥思、雕刻时光的人物形象进入游客镜头,这位腼腆内秀的匠人是黄杨木雕非遗传承人刘志华。“归来”“多子多福”“知足常乐”等黄杨木雕作品,极具浓郁的峡江风情。
曾经入不敷出的刘志华,在秭归对非遗项目抢救性保护下,实现“艺能养家”。包括他在内,一批非遗艺人免费进驻屈原祠景区和景区旁非遗小巷。刘志华说,因为游客流量集中,年收入超过10万元,单件作品曾售出8万元高价。
同样,被岁月尘封的文化明珠——三闾刺绣,也被打捞起。这项兴起于汉代的古老刺绣工艺,被非遗工作者在大山深处的屈原出生地乐平里发现。通过公司化运作,不仅开发出坐垫、抱枕等实用产品,还复原10多种历史针法技艺,在秭归各乡镇培训绣娘100多名,将“指尖技艺”变成“指尖经济”。
眼下,宜昌加大探索非遗利用的步伐,“宜红茶制作技艺”“宜昌凉虾制作技艺”“长盛川青砖茶制作技艺”推动传统工艺振兴。依托鹿苑黄茶传承基地,打造远安县鹿苑村旅游区,依托枝江布鞋传承基地,打造布鞋文化村,依托宜都青林寺谜语传承基地,打造青林古镇,实现“非遗+旅游”深度融合。(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乐克 通讯员 樊华 郑家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