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都从化增城三区如何打造跨区域城乡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各有侧重
2021-06-02 11:46:58 来源:广州日报·新花城
2020年面积456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02万人、国内生产总值3131亿元的花都、从化、增城三区如何打造为跨区域城乡融合发展典范?
5月31日,广州市发改委在官网正式公布《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广州(片区)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在国家和广东省等相关实施方案基础上对广州(片区)工作作出规划部署,将在广州(片区)(花都、从化、增城三区)开展国家明确的5项重点改革任务,并结合有关区的优势和特色,增加3项改革任务。
多年来,广州(片区)一直具有良好的发展改革基础。如率先开展积分制入户政策,2017-2020年,广州(片区)户籍迁入人口18万人。积极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全市1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有13个位于广州(片区)。城乡基础设施条件好,行政村和自然村公路畅通率达100%。自然生态资源丰富,拥有森林面积2594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56.86%。
到2025年,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徙制度基本建立
《实施方案》将广州(片区)建设目标定位为跨区域城乡融合发展典范,具体包括:2022-2025年,试验区实现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的制度性通道基本打通,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徙制度基本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全面形成,城乡普惠的金融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农村产权保护交易制度基本建立,农民持续增收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明显缩小。
在广州(片区)良好的发展改革基础之上,《实施方案》明确整个片区开展的5项重点改革任务包括,建立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徙制度,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完善农村产权抵押担保权能,搭建城中村改造合作平台,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
在人口制度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健全弹性落户制度,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探索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内居住证互认。健全非户籍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建立非户籍人口市民化成本测算体系,依托大数据建立试验区常住人口实时化、精准化统计机制,推进建立与非户籍人口紧密相关的资源配置机制,争取国家、省对吸纳非户籍人口更大的支持。深化“人地钱挂钩”配套政策,提高财政转移支付、建设用地规模和指标等与非户籍人口落户数量、常住人口数量的匹配度。
在吸引人才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建立人才加入乡村制度。探索符合条件的返乡就业创业人员在原籍地或就业创业地落户制度,以在乡村就业创业带动发展为主要依据允许在乡村落户入籍。鼓励企业家、专家学者、专业人才和离退休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等“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建立乡村振兴人才卡等制度,允许持有人才卡的人员合理享有村民权益。建立健全岗编适度分离、挂职(兼职)和在岗(离岗)创新创业等制度,推动城市科教文卫、法律、管理等人才下乡,其服务经历作为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的重要依据。探索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农房建设或改造一批农村人才公寓。
因地制宜,三区发展各有侧重
而立足三区各自优势特色的改革任务则是,在花都区建立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在从化区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在增城区建立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机制。
一体化规划,先行支持花都区基础设施建设
《实施方案》明确,建立一体化规划建设机制,先行支持花都区城乡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物流、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市政公用设施向城郊村、中心村延伸和衔接,创新形成有效机制,带动广州(片区)与中心城区各类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
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支持花都区推进5G、人工智能、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以及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布局建设。将广从城际(广州北站至从化站)列入建设实施计划,加快推进肇庆至佛冈至从化城际轨道、清远至从化至增城至东莞至深圳城际轨道的研究建设,实现广州(片区)与深圳等珠江东岸主要城市轨道连接成网。
值得注意的是,《实施方案》还提出,要在花都区探索开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完善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管护机制。明确城乡基础设施产权归属,由产权所有者建立管护制度,健全高效的分类管护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入专业化企业,提高非经营性、准经营性设施管护市场化程度。原则上,对公益性设施的管护和运行费用纳入一般公共财政预算。
全方位发展,在从化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在《实施方案》中,对从化区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各个方面,提出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全流程工作机制。
在探索建立生态产品统计和价值核算体系方面,从化区将建立生态产品名录,开展生态产品统计,建立生态产品指标体系、核算标准和方法。完善生态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探索建立自然资源资产政府公示价格体系,健全完善生态农产品、文旅等生态产品的市场形成定价机制。
在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方面,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和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依托生态产品质量和价值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和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提升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引导政府优先采购绿色、节能产品,完善绿色发展财政奖补机制。探索实行自然生态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和合理的初始权分配制度,开展水权等环境资源权益交易。依托广州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创新推广绿色金融产品。
在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提升机制方面,建设穗北生态经济总部集聚区,打造生态设计小镇等平台、“生态从化”等区域公用生态产品系列品牌,多渠道提升生态产品附加值。建立生态产品标准,完善生态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探索建立生态领域信用体系。
“两条腿”走路,在增城建立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机制
科技成果入乡转化,一方面靠科研机构,一方面靠科研人员。
根据《实施方案》,将设立技术转移机构,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相关企业等为依托设立或共建分支机构并开展科技转移转化服务活动,支持广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在增城区设立相关机构。构建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通道。充分利用国家、省市重大科技成果项目库,推动技术转移转化服务开放共享,支持科技成果在试验区转移转化落地。创新“政研企村”互动合作机制,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捷通道。
在科研人员服务乡村方面,《实施方案》提出深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区结对合作,培育壮大入乡服务技术人才队伍,健全服务政府、服务产业、服务企业、服务农村的综合型人才培养机制。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鼓励科研人员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合理取酬。完善科技人员到乡村生产经营主体兼职兼薪、离岗创业制度。探索赋予科技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试点。鼓励科技人员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社、企业等生产经营主体,以技术、资金、信息等形式入股服务乡村的经营主体。
将出台分类条件弹性落户政策
《实施方案》还明确了第一批共17项市级支持政策。
如何建立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徙制度尤为受到关注,广州市的政策支持力度也非常大。将由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出台分类条件弹性落户政策;以促进试验区城乡人口有序流动为重点,推进实施市人口信息化平台与省级人口信息化平台数据共享;支持广清接合片区居住证互认及常住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乡村振兴人才卡制度,促进“新乡贤”落户进村。
在完善农村产权抵押担保权能方面,推动金融机构建立完善农村产权抵质押担保工作配套制度,规范操作流程,简化相关手续,重点支持开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经营权(租赁权)、农村集体土地经营权(流转权)抵押融资试点;出台支持政策,对支持城乡融合发展的金融机构,在再贴现再贷款额度、考核指标等方面予以倾斜。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申卉 徐雯雯 通讯员 穗发宣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