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期食品“尴尬”生存 从根源上减少“超发”食品的产生
2021-05-19 20:39:50 来源:北京日报
“用打折的价格,吃到不打折的美味”。最近,许多年轻人对临期食品很是“上头”。某社交网站上,“我爱临期食品”小组的参加者已达3万余人。更有相关网店,经营不到两年,已有六七十万粉丝。
临期食品一直是个颇为尴尬的存在,说它不能吃吧,都在保质期内,口感品质并不差;说它能吃吧,在货架上确实没啥竞争力。最后的命运,大多是挨过一段时日直接进垃圾桶。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零食行业总产值规模近3万亿元,再加上大量进口食品,按照每年1%的库存沉淀计算,临期食品的市场规模至少在百亿元以上。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如果全部报废,倒掉的不仅是商家的真金白银,更糟蹋了“汗滴禾下土”的辛勤劳动。
拒绝浪费、倡导节约,已经是社会共识。通过共同努力,如今餐桌上的浪费有了明显改观。但放眼周边,这样那样的漏洞依然存在。临期食品之外,品相不佳的商品被丢弃也是一例。日前便有一则新闻,曝光某面包坊自立规矩,不论是做大了、做小了,还是做扁了,只要是“不好看”的面包,统统都要扔掉。如此“品控”,招致不少批评。且不说,《反食品浪费法》已经明确,这般浪费已然涉嫌违法行为,更不用说,当下全球还有数亿人处于温饱线之下,中国人富起来也还不久。“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勤俭节约依然是当下必须坚持的生活方式。
追求“质量过关”不能成为浪费的借口。即便单从商业角度考量,对这些“能用不好用”的食品“一弃了之”也并非最优解。中国的市场足够庞大,有着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固然有人在乎精致品质,也有人更注重性价比。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基础上,总能找到对接目标受众的渠道。事实上,已有一些商家开始试水。将“次优”商品限时打折、买一赠一;推行免费试吃、赠送,不仅能避免浪费,还能降低成本损失,更能起到品牌推广的效用。而欧美一些国家曾推出的“食物银行”,对我们也不无启发,将临期食物放在冷藏柜里,有需求者可免费自取。如此一来,物尽其用,也暖了人心。
力倡节约,反对浪费,探索可以更多,方法可以更细。现如今,大数据、云计算日益成熟,基于历史数据和用户偏好的消费预测成为可能。尽早形成按需生产、科学订货、供需平衡的市场格局,从根源上减少“超发”食品的产生,最大限度压缩浪费滋生的空间。这或许才是最好的治本之策。
汤华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