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涨价在网上遭遇口诛笔伐 适当提价会让消费者受益更持久?
2021-05-11 14:28:47 来源:上观新闻
最近很多媒体报道了网约车涨价。打车者发现打网约车的费用越来越贵,有媒体记者调查称,车费之所以贵,是因为一些网约车平台抽成比例达到25%甚至更高,而司机和乘客对每一单车费的抽成比例、计算方式都毫不知情。一时间,网约车通过“黑箱”操作获得高额提成,在网上遭遇各种口诛笔伐。
曾几何时,互联网新经济创业项目以优惠、补贴等方式迅速抢占市场、培育客户是通行操作。网约车作为传统出行方式的补充,也曾一度以价格低、服务好来圈粉。平心而论,既然用户当初坦然接受了远低于市场价的优惠价,对资本完成圈粉后的涨价现实也应该有所准备。无论是共享单车还是共享充电宝,最近都被指涨价迅猛。但这究竟是品牌的任性行为还是价格的理性回归,似乎并不完全取决于用户感受,而是有待市场和权威部门来作答。
试想,在共享单车大战时,众多品牌经历了长时间的低价投放。但在一段时间的价格战后,很多品牌难以为继,存活下来的品牌提价势在必行。共享充电宝领域的竞争也是如此,充电宝机器投入的成本不高,但商业区域的场地租金不菲。也正因此,充电宝的租赁价从最初的每小时1元一路飙升至现在的每小时4元、5元甚至10元后,仍有共享充电宝公司吐槽赚不到钱。但不少用户却已经用脚投票,重新培养起随身携带充电宝的习惯。从这个角度来评判,如果充电宝找不到其他的盈利模式,价格回归后的市场趋势有利于各方重新评估该项目的价值。
回到网约车涨价,价格的回归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挤掉网约车市场份额中的水分,让其与传统的出租车形成更公平的竞争环境。如若网约车和出租车在价格、服务水平上形成梯队,公众也能更理性地从经济成本出发选择出行方式。
所以,网约车服务涨价固然让人不爽,但只要市场存在充分竞争,用户和司机可以在不同平台间选择,个别平台的高价无可厚非,也不该被舆论左右。况且,顾客在价格波动中“用脚投票”,将反作用于网约车涨价,并给后续新经济平台的发展带来启示:通过补贴、低价迎来的客户并不是真正的有效客户,这有助于资本在新经济创业项目的起步阶段少一点狂热。
历来烧钱难持久。近些年来,和民众生活相关的消费不断有互联网新经济的介入,人们也日益习惯了由资本带来的低价。前段时间社区团购大战时,面对平台提供的低价青菜,社区实体店的菜贩几乎无法存活。但天下没有长期蚀本的生意,越来越多的“事后涨价”也促使消费者回归理性,那就是在新事物动人的价格面前,也要给“小而美”留一点存在的空间。
面对“高抽成”问题在网友们中引发的热议,滴滴网约车回应,高抽成的订单只占总订单的极小部分。整个2020年,滴滴网约车司机收入占乘客应付总额的79.1%,剩下部分10.9%为乘客补贴优惠,6.9%为企业经营成本(技术研发、服务器、安全保障、客服、人力、线下运营等)及纳税和支付手续费等,网约车业务净利润为3.1%。
在笔者看来,一家企业在舆论的压力下自证清白,其实并不符合市场定价机制的语境。如果是合理的涨价,平台没必要百口莫辩,用户也没理由楚楚可怜。因为从长远来看,适当提价比曾经的低价更有利于行业的良性发展,也会让消费者的受益更为持久。
本文作者:谢飞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