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数基金的费率逐步在下调 零管理费指数基金已出
2021-02-02 16:33:24 来源:投资快报
指数基金的费率经历了漫长的下调过程,早期指数基金的费率甚至是和主动管理的股票基金看齐的,也就是1.5%/年的管理费,后期逐步在下调,确实被动基金还要跟主动基金一个价,实在有一些说不过去。慢慢降到1%这个水平,也有基金开始挑战0.8%,而在2015年,天弘基金直接将全线普通开放式指数基金的管理费率定为0.5%看齐ETF,引领了又一次降费的潮流。
从开始到现在,被动指数基金只能拼费率,因为规模并不是自己能掌控的,而规模本身对于业绩有影响,突出的管理能力并不会那么明显地呈现给投资者,口说无凭,投资者也无从验证,最后只能靠费率竞争。
而含有主动投资因素的指数增强基金,却在逆流而上,不少长期业绩优秀的团队,开始走起了质优价高的路线,这种逆流而上也是很有趣的。
他山之石:零管理费指数基金已出
资产管理规模排在全世界第四的Fidelity(富达基金)日前推出了整个人类基金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管理费为0的公募基金:覆盖美股市场的Fidelity ZERO Total Market Index Fund和覆盖国际股票市场的Fidelity Zero International Index Fund。
说起来富达基金曾经也是辉煌一时,在上个世纪末,富达是美国的主动管理基金之王,是全世界管理规模排名第一资产管理公司,还拥有彼得林奇这样闻名全球的基金经理。
但是随着指数基金的大扩张,主动管理基金没落,先锋领航、道富集团、贝莱德这些大力发展指数基金的公司都超过了富达基金,富达基金只能沦为世界第四了。
这一次出手,富达基金明显是冲着前三去的,指数基金依旧不是富达基金的主打产品,但却是前三的支柱,这种袭扰很高明,对于富达来说指数基金赚不赚并不是很重要,但是对于竞争对手来说,这伤害可就是暴击了。当然这也不会是致命打击,因为即便零管理费,国外的指数基金也不一定不赚钱,因为国外的基金公司的收入并不只靠管理费,还可以借券收息,国内只能靠管理费,且管理费还要和销售渠道分佣,这两点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
海外基金业的这种竞争类似于国内电信业的提速降费,最近几年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手机和宽带的速率是越来越快了,然而资费却没有明显增加。你争我夺很是激烈,但是总体市场的增长也不是很多,可能我们习惯了高速发展,但是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永远不可能再回来了,从无到有的生意很好做,从有到好的生意真不容易!玩命提升自己去巩固已有的市场份额,具备这种拼劲和意识的还不多,当然这也跟整个行业还比较年轻有关系。
道阻且长,任重道远
基金公司不可能义务劳动,虽然有的基金公司确实是在义务劳动,但是这显然是不可持续的。
我们以近期规模增长比较多的创业板指数基金来举例,在2015年年末,天弘创业板的规模只有4166万,假设这个规模稳定一年的话,只能收到20.83万元管理费,除去销售渠道的分佣,基金公司实收的管理费就更少了,一只产品一年才十几万的收入,产品数量少了,恐怕都不够基金经理一人的薪水,更别说维持基金运营不仅仅靠基金经理,投研、交易、技术都是成本啊!
所幸天弘创业板近年来规模增长势头良好,2018年二季度末规模已经达到了14.1亿元,假设这个规模稳定一年,管理费就有705万,即便除去销售渠道的分佣,基金公司也能获得一笔可观的收入,就靠这一只产品,负担基金经理的用人成本应该不成问题了。指数基金的好处就是规模做得大,成本却不会显著增加,规模是指数基金的好朋友。但是在国内,打新制度却是这段友谊的一大阻碍,打新收益对于不同规模的指数基金,贡献率是不同的,所以经常会出现跟踪同一标的的指数基金,规模几个亿的产品收益完胜几十亿上百亿的产品的情况。
但是我们也必须得看到,像这样幸运地取得规模大幅增长的指数基金只是少数,而且创业板指数还是一个比较热门的指数,一些比较小众的行业指数,生存依旧是比较困难的。想要不断降低管理费,就需要指数基金的规模不断增长,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可是规模增长却是很有难度的,虽然说未来可期但是这条路并不好走,过程应该比较缓慢,需要变革的有很多,比如管理费分佣制度、打新制度等等,道阻且长,任重道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