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地摊熄火了?地摊难以大面积持续火热
2020-10-12 14:37:19 来源:刀锋1927
对于地摊经济的火热一波流,其实早就估计到了。因为无论它的兴起还是退烧都有逻辑可循。
地摊概念兴起有其特殊背景
在此轮地摊概念兴起之前,地摊可是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由于卫生、占道、交通秩序、假冒伪劣、噪声等一系列原因,无论是国家法律层面还是城市居民反响,都对取缔占道经营意见高度一致。
在疫情的大背景下,大量企业停工导致基层人口失业,除了跑滴滴送外卖,摆个小摊糊口恐怕是最便捷的渠道。
在成都率先开启了地摊的绿灯,两个月新增8万就业人口的数据,似乎给当时萎靡的经济社会打了一针强心剂。
于是一时之间,恢复“人间烟火气”成了最时髦的词汇,地摊经济似乎成了恢复就业、保障民生、经济回暖的万能良药。
全民摆摊成了最热门的话题,甚至出现了城管打电话请曾经被驱赶的小贩重新回来摆摊的新闻。
众人似乎都忽视了,这些都发生在疫情肆虐的特殊社会背景下,当整个社会趋于停摆,路边摊这种最原始最便捷的交易方式,恢复速度可能是最快的。加上上下一致的努力,瞬间把地摊从冷菜加入到了火锅的温度。
地摊难以大面积持续火热的原因
如果必须要挑出最重要的原因,那肯定就是谁也没想到中国疫情恢复的如此之快。
1.地摊已经熄火了那么久,无论是街边小吃、菜摊还是衣服鞋袜,小商品,早就搬进了一间间店铺、菜场里。再度兴起的地摊,无论种类与服务不可能去颠覆已经形成的成熟商业体系,在商铺已经全面恢复的情况下,最多就是个补充。
2.在官方舆论,和大量自媒体炫富的共同作用下,无数的人信心满满踏上了摆摊创业的道路。真的进了货出了摊才发现,无论做什么都有海量竞争者。
因为中国的商品生产与流通,早已通过电商平台实现了恐怖的透明和白热化的竞争,地摊上的低值品,多数都抱着可有可无的心态,这种商业生态偷偷鸡还可以,无法持久。
即便是地摊最容易成功的餐饮类,花式多样的早点摊早已被统一规划的城市早餐车替代,流动式的餐饮摊点也早已被收编进了各条大小美食街和商业体。新的地摊一族想要另起炉灶,谈何容易。
3.大城市好不容易形成了系统的城市管理规则,在执行地摊恢复政策时,都抱有很大的抵触情绪。一些一线城市明确表态地摊经济不适合城市实际情况。
取而代之的是由政府主导的夜市经济、消费券发放等方式,比较典型的有上海和苏州。他们所推出的“地摊经济”,也完全没有了烟火气。
4.摆地摊赚的是典型的辛苦钱,早起晚归,很多人利用的是业余时间;单品利润很高,但是总价很低;日晒雨淋,看天吃饭。真正能坚持下来的本就不多,日进几万的纯属凤毛麟角,且并不具备可复制性。
想做好地摊必须具备的几个条件
大面积的推进地摊经济,想要持久兴旺并不现实。因为这种商业模式已经脱离了当下多数中国城市的需求,也无力在电商与线下实体商业的夹击中翻盘。
但在广大的乡镇和后线城市,仍然有其存在的土壤。不过摆出来的地摊要想挣到钱,也并不是那么容易。还得具备以下的条件:
1.产品或服务有独特性。简单的说,就是餐饮有独特的手艺和表现方法;货品有独到的货源或者高度原创的手工艺。否则很容易陷在竞争的红海中,上的容易死得快。
2.地摊的选址至关重要。人流密集的交通枢纽、学校、商业区当然是人人知道的吸金宝地,但同样也是城市管理者与居民投诉的高发区。一些老式居民区与工厂区办公区集中的角落,往往也有很强消费力。
3.地摊也要多种手段进行包装。现在是个自媒体的时代,做商业的有个隐性“朋友圈规律”,如果你的店铺能够吸引客人自拍,并发到朋友圈里炫耀, 大火的概率就很高。
这个规律对地摊同样适用,雷同的产品可以用酷炫的手法来表现。甚至自己通过自媒体账号进行推广创新的点子。没准儿能成个网红小咖,东方不亮西方亮。
4.做商业有一个熬字诀。熬就是坚持,即便是流动性很强的地摊,也同样需要。固定的区域坚持一段时间,自然会形成固定消费习惯的客户。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或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同样也摆不好地摊。
关键词: 为什么地摊熄火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