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东进”:构建成渝双城经济圈新支点 打造成渝开放大通道
2020-01-19 10:11:47 来源:中国经营网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哈工大机器人成都有限公司总经理安振威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该公司位于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成都经开区”)的二期项目正在加快建设,“我们将立足成都,瞄准成渝经济圈的汽车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进行机器人产品研发和制造”。
成都经开区是该市汽车产业的发展基地。随着成都“东进”工作的推进,与成都经开区一山之隔的简州新城,正在打造成都汽车产业链条上的重要一环:2020年9月,吉利学院将正式招生;汽车运动赛事陆续落地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就简州新城而言,既是高质量发展的政治责任,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成都简州新城管委会副主任王丰华表示,作为成渝走廊的支点新城,简州新城建设将在政策“红利”的助推下进入“快车道”。
不仅如此,东部新区是成都“东进”区域的起步区和重点建设区,以空港新城、简州新城、淮州新城、简阳城区和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成都奥体公园构成的“四城两园”,将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新型材料和新经济产业等,构建成都城市核心发展新格局。由此,“东进”的成都正与重庆实现相向而行,进一步增强了双城在经济和人口上的承载能力,共同打造“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构建成渝产业新支点
“重庆的很多汽车研发机构,为成都经开区的汽车产业做服务。与此同时,成都经开区的汽车零配件生产企业,也为重庆汽车产业做配套。”在安振威看来,成渝两地汽车业的互动互通,使得市场规模越来越大,机会越来越多。
近几年,随着汽车产业链条逐渐完善,成都经开区已经成为中国汽车制造版图上的重要基地。如今,成都的汽车版图已经扩展到了龙泉山两侧。
在成都经开区,包括一汽大众、沃尔沃、吉利、丰田等为代表的汽车企业,形成了整车、新能源汽车、特种车辆等为主的汽车制造产业链条。在简州新城,吉利学院一期主体工程竣工,在2020年9月份将正式招生;吉利铭泰天府国际赛道启动建设,将导入高能级汽车赛事。
“成渝地区产业基础较好,工业门类齐全,科技资源聚集,比如成渝地区是全国重要的汽车产业走廊,产能800万辆、产量300万辆。”在王丰华看来,成渝两地的产业互补和配套有着广阔前景,“我们将在成渝产业发展格局中找准定位,协同联动,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精准实施产业导入。特别是抢抓汽车产业‘四化’(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趋势,聚焦行业细分领域”。
按照总体规划,成都将把“东进”区域建设成为国家向西向南开放的国际空港门户枢纽、成渝相向发展的新型极核、引领新经济发展的产业新城、彰显天府文化的东部家园。
显然,成渝双城在经济圈的建设中有着诸多的合作领域,而成都东部新区将成为成渝走廊上的新支点。
“成渝双城的大背景都是在抓住沿海产业转移浪潮的同时,培育自己的创新增长点,”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璐认为,“要侧重优势互补和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形成互补。比如,成都的Intel芯片厂和重庆的电脑整机制造厂的互补就是一个典型的产业互补案例。成都东进主要是拓展发展制造业的空间,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和重庆便利的长江航运对接。”
打造成渝开放大通道
“借助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中欧班列,沃尔沃汽车将产自成都工厂的XC60、产自大庆工厂的S90销往欧洲,也将欧洲工厂生产的零部件和整车带回中国,由此实现了亚欧大陆上的进出口互通闭环。”成都沃尔沃公司负责人介绍,在2019年前10个月,沃尔沃在中国市场的销量达到123551辆,同比增长15.20%,高于中国豪华汽车市场平均水平。
高增长的背后,主要源于成都完善的产业支撑体系。
数据显示,经过六年多运营,中欧班列(成都)累计开行超过4600列、年复合增长率达120%,约占全国开行总量的1/4,成为全国运行最稳定、运行时间最短、发班频率最高的中欧班列,累计带动217亿美元进出口贸易。不仅如此,为打通成都对外开放的通道,在2019年8月,国家发改委正式公布了《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明确提出到2035年全面建成西部陆海新通道。其中,在成都建设一条经泸州(宜宾)、百色至北部湾出海口的西部陆海新通道,与另两条通道共同形成西部陆海新通道的主通道,成为西部地区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与东盟开展经贸合作的物流大动脉。
此外,截至2020年1月10日,成都通航航线总数已达359条,其中国际(地区)航线127条,航线数量稳居中西部第一。当前,空港新城的天府国际机场正在紧张建设之中。目前,该机场的主体工程正式完工,通往机场的高速公路、高铁等交通设施,正在加快建设进程。按照计划,成都天府国际机场计划2020年基本建成,并在2021年投入使用。
“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前提。”王丰华认为,虽然成渝两地之间高速3.5小时,高铁1.5小时,但距长三角核心城市之间的通勤时间还有较大差距,势必进一步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快联快通交通体系。
成都东部新区的空间发展战略规划(2017~2035年)明确提出在简州新城和简阳城市之间规划布局铁路客运主枢纽。成都正在编制的东部新区综合交通规划初步确定,加快推进成渝中线高铁项目规划建设,研究预留成渝600~800公里/小时超高速磁悬浮建设通道。成渝主城之间距离在310多公里,如果按600公里时速计,仅需31分钟,进一步缩短了时空距离,推进成渝城市群一体化。
“简州要抢抓机遇,加快构建北接淮州铁港、南连国际空港、东达重庆水港的交通体系,形成连接南北、贯通东西的成都东部陆路交通枢纽,加快聚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为承接产业辐射奠定基础,形成新城发展的动力源。”王丰华表示。
就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产业支撑体系的建设问题,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李敬认为,一是要统一支持政策,统筹成渝两地开放通道建设。重庆和成都要携手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和中欧班列等贸易大通道建设。二是要优化口岸功能,统筹成渝两地开放口岸建设。要加快建设成渝城市群立体综合大口岸体系,提升两地保税港区、综保区和保税物流中心开放功能,扩展进口指定口岸功能。两地开放口岸功能要相互衔接、互为补充,又要做到各具特色,符合各地开放资源禀赋。
承载人口聚集的未来之城
成渝城市群是我国十大城市群中唯一人口和GDP比重均增长的城市群,人口增长占国内十大城市群的8%~10%左右,且处于上升趋势,未来还将进一步集聚人口。
“成都、重庆作为成渝城市群核心城市,对周边城市人口吸引明显,是未来成渝城市群人口增长主要承载地,东部新区将成为成都未来人口主要增长点。”王丰华如此表示。
按照空间发展战略规划(2017~2035年),成都东部新区总体发展目标为:2022年,城市框架基本成型,初步具备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功能的承载能力;2035年,基本建成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和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示范区;远景,成为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未来之城。
在人口规模方面,成都东部新区作为成渝城市群的核心城市,2035年,规划总人口385万,城市常住人口265万;2070年,规划总人口800万,城市常住人口740万。
“我们正全力推进10个中小学、幼儿园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争取将主城区一些优质的教育资源引入到东部新区。”成都市东部新城办公共服务管理处熊敏介绍,作为与群众福祉息息相关的重要民生工程、医院、学校等公共服务配套,是“东进”建设的先导工程。
记者注意到,在东部新区还集聚了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比如吉利学院、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成都体育学院等。在空港新城的三岔湖畔,占地800亩的蓝绸带社区人才公寓的建设正如火如荼,部分公建配套主体已封顶,预计2020年内陆续完工;在简州新城,人才公园和龙马湖已经显现雏形,龙马湖中央活力区项目也正在规划之中。
按照成都规划,东部新区的建设模式,要从“产城人”转型到“人城产”。熊敏说:“这些都是为了‘广聚人’,吸引更多人才进入到东部新区!”
“新区的建设,首先要以人为核心,考虑产业和城市的协调发展。”在四川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盛毅看来,“东进”在建城之初就同步强化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为培育东部城市新区更好的人口资源结构打造核心引擎。
关键词: 成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