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造成了基金发行的两极分化?基金该提供“合适的”还是“极致的”回报?
2020-01-13 10:25:28 来源:上海证券报
当股票型基金能够提供中长期稳健的收益回报,将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答案是,距离热卖、出现爆款可能已经不远了。
去年是公募基金的销售大年,然而,基金销售向头部集中的现象愈发明显。擅长打造爆款的基金公司大肆吸金,而多数小型基金公司在这场发行盛宴中,只能无奈旁观。
是什么造成了基金发行的两极分化?那些热卖的基金是靠什么取胜的?
仔细研究那些热卖的基金的特点,笔者发现,多数基金都是以长期业绩稳健增长、净值波动较小等特征捕获了投资者的“芳心”。
从追求极致的超额回报,到关注长期业绩的稳健增长,基民的投资偏好正在悄然发生改变。而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银行渠道“审美”观的变化。时至今日,银行仍是基民购买基金的最大渠道。银行对于销售基金的KPI(关键绩效指标)考核,主要考察基民获得正收益的比例,而非收益的高低。换句话说,对于银行来说,让基民不亏钱远比赚得多更重要。
这就带来几点影响:一是公募基金能够做到“可解释、可预测、可复制”的收益,比个别年度的排名蹿升要有意义得多。二是一只净值稳步上涨的基金,要比净值大起大落的基金更容易让投资者“上车”,也更能达到各方共赢的效果。
举例而言,首发吸金700多亿元的睿远基金,旗下公募产品成立以来的收益率在20%左右。这样的业绩和去年收益率动辄70%以上的股票型基金相比,实在不算抢眼。但对于银行渠道以及持有人来说,这样的收益率可能是“恰到好处”。
反面的例子也有不少。坊间传闻,沪上某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业绩去年增长90%左右,却一直未能进入某股份制银行的白名单。原因也是其管理的产品过往净值波动大、历史回撤较大,无法给持有人创造稳定的持续回报。
由此可以看出,基金热销与否在于有没有把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人。市场上一批擅长制造爆款的基金公司如睿远、兴全、东方资管等,无不是深度绑定银行渠道,找到合适的投资者,打造出符合渠道以及持有人特点的产品收益。
2020年,银行理财子公司有望迎来新一轮爆发,大量散户资金通过机构投资者进入资本市场成为大势所趋。在此背景下,是该打造收益“合适”的基金,还是收益“极致”的基金,是值得基金公司思考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 基金
相关阅读